第654章(2 / 3)
如何做官?试卷有何问题?”
&esp;&esp;臣子哑口无言。
&esp;&esp;是啊,他们选拔的是官员,不是四书五经博士。
&esp;&esp;只不过考四书五经的话,有已经完善的模式。阅卷会很省事,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样的卷子肯定能拿高分。
&esp;&esp;考实际应用的题目,那可就不一样了。
&esp;&esp;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应对方法,有些方法你觉得好,我觉得不好。要在里头挑出合格的答卷,简直不要太难。
&esp;&esp;这种就是属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卷子。
&esp;&esp;而且他们也不清楚皇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才,万一被黜落的考生里有能让皇帝觉得眼前一亮的内容呢?
&esp;&esp;总之,臣子们都觉得陛下在胡闹。
&esp;&esp;他们根本不知道,陛下不仅搞了这种题目,还让人按照题目不同分开判卷。
&esp;&esp;单一题目回答不错的,秦政觉得可用。这是偏科人才,可以放在合适的位置。
&esp;&esp;好几道题目答得言之有物的,秦政也觉得可用。这属于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可以重点培养,让他们去综合性强的官位上发光发热。
&esp;&esp;所有题目都答得中规中矩,秦政依然觉得可用。这是中庸之才,但胜在稳。无论去哪里都不会出问题,顶多做不出成绩来,及格线还是能达到的。
&esp;&esp;天才有天才的好处,中庸有中庸的妙用。绝大多数人都有他的闪光点,端看君主怎么用了。
&esp;&esp;用人之道,从来就不是只用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搓人。把所有人放在适合的位置,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不埋没任何一个人的天赋。
&esp;&esp;考官们:说得很好,但我们怎么阅卷?
&esp;&esp;不得已,考官们只好把九江王殿下和长沙王殿下一起“借”了过去。
&esp;&esp;扶苏拿出一张卷子:
&esp;&esp;“断案还行,虽然是在和稀泥,不过可以解决矛盾也是一种本事。这种人不能去管刑事案件,可以去管民事纠纷。”
&esp;&esp;像那种根本辩不出所以然的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可以让他去负责。
&esp;&esp;刑事案件不能和稀泥,必须查个清楚明白,量刑也得合适。民事就不同了,很多民事纠纷最终只是为了叫双方都满意而已,是非对错很多时候并不重要。
&esp;&esp;扶苏又拿起一张卷子:
&esp;&esp;“这人脱罪的办法很激进啊,翻车概率很大。看来是个赌性很大的学子,不过孤很欣赏他,他这种适合去当卧底细作。”
&esp;&esp;就是不一定愿意去,毕竟谁来考科举是想去外头当细作的。
&esp;&esp;扶苏再次拿起一张卷子:
&esp;&esp;“这一份也不错……”
&esp;&esp;考官都听麻了。
&esp;&esp;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每一份卷子,九江王都能挑出可以夸奖的地方来,而且夸完就能立刻想到可以把人安排去干什么。
&esp;&esp;他就不怕区区一道题目考察出来的能力其实飘忽不定,真遇到事情,让他们动手他们就不成了,只是纸上谈兵?
&esp;&esp;扶苏觉得这不是问题:
&esp;&esp;“既然能在考场上临危不乱想出这些答案,说明他们心态很稳,应变能力也强。哪怕只是纸上谈兵,多实操几次也就历练出来了,孤相信他们的能力。”
&esp;&esp;很多“纸上谈兵”只是实操经验不丰富而已,经验上来了就是合格的能臣。扶苏有足够的自信替他们兜底,能让他们放手去积攒经验。
&esp;&esp;反正也不会比正常科举考出来的差。
&esp;&esp;历代皇帝都敢把只会写假大空策论的人丢去直接当官,他还有什么不敢的?至少他考察的是能力,而不是和做官无关的东西。
&esp;&esp;其实科举都算好的。
&esp;&esp;毕竟往前数还有那种听说这个人名声好、孝顺,于是举荐他当官的。
&esp;&esp;这种就连四书五经都没考察过,四书五经里至少有很多篇章是在讨论如何治国,举子也算是学过一点当官的皮毛了。
&esp;&esp;虽然不多就是了,而且和真实的官场也没什么关系。
&esp;&esp;考官听出来了:
&esp;&esp;“所以陛下和您坚持出这种考卷,也有考验举子心态的目的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