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2 / 3)
诉他“你这点稀烂的水平写得不如帝师那不是很正常的吗”。
&esp;&esp;总之两个人都不太高兴。
&esp;&esp;夏帝自己还浑然未觉,他是天子,无需顾虑别人高不高兴。他肯开口安慰两句,都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esp;&esp;夏帝又夸了两句三儿子:
&esp;&esp;“自小就是你最贴心,旁人都比不得你。朕还记得你小时候就这般,学说话头一个学会的就是喊父皇。”
&esp;&esp;二皇子脸上的笑容更勉强了。
&esp;&esp;拉踩还没完没了了是吧?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要拉出来说。谁第一个学说话不是喊的父皇?这不都是后宫里妃嫔争宠的惯用手段么?
&esp;&esp;三皇子的笑容也有些僵。
&esp;&esp;阴阳怪气真是扰乱人心的一大利器,他现在听什么都觉得是在说反话。父皇不会早就看透了妃嫔的小手段,故意讽刺他吧?
&esp;&esp;扶苏则感觉膝盖中了一箭:
&esp;&esp;“我记得阿父说过,我小时候也是先学会的说父皇。”
&esp;&esp;而且这人夸三皇子的话术怎么听着那么耳熟?感觉跟他阿父夸他差不多。
&esp;&esp;秦政轻咳一声忍下笑意:
&esp;&esp;“你们两个可不同,当初朕告诉你这件事的时候,你还担心过你阿娘呢。说你第一个学会喊阿父,是不是阿娘就要吃醋了。”
&esp;&esp;这段扶苏不记得了,他只记得一些片段。听到父亲复述他的童言童语,一时有些赧然。
&esp;&esp;他往嘴里塞了一颗冬枣,假装自己在专心吃东西,没办法给出回应。
&esp;&esp;秦政摸摸他的小脑袋,没再开口。
&esp;&esp;那头丞相倒是不受奇怪气氛的影响,他笑眯眯地开口附和皇帝的话,准备夸一夸三皇子有多孝顺。
&esp;&esp;结果一张口就是:
&esp;&esp;“若非钟洵一向孝顺,哪能写出这般的好诗来呢?”
&esp;&esp;钟洵,太学博士,贤妃的父亲,三皇子的外祖父。文采虽不及帝师,却也堪称不俗了。
&esp;&esp;这首诗就是贤妃托钟博士代写的,钟洵考虑到外孙的水平,还刻意收敛了一些,努力写得质朴一点,免得叫人看出端倪来。
&esp;&esp;但这种事情只能瞒一瞒外行,像那种文学造诣很深的大家,一看就能看出诗的风格到底更像谁一些。
&esp;&esp;在场的众人哪怕不是大家,也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他们弄不太清诗作者的具体身份,不过看出诗是代笔倒不难。
&esp;&esp;只是没人会拆穿而已。
&esp;&esp;夏帝估计也心知肚明这一点。
&esp;&esp;可儿子大话都说出去了,他总不能当面提点他下次别干这么蠢的事情,只好帮忙找补。
&esp;&esp;于是就有了扯出三皇子幼年趣事来论证这孩子孝顺的剧情,颇为仓促,所以这个例子着实选得不好。
&esp;&esp;现在,丞相拆穿了。
&esp;&esp;他不仅毫不给面地拆穿,还精准点出了诗是谁写的。连说话都那么气人,讽刺钟洵“孝顺”夏帝。
&esp;&esp;钟洵四舍五入勉强算夏帝的岳丈,比夏帝足足大了二十多岁,已经是六十的老人家了。
&esp;&esp;说他孝顺夏帝,还是一向孝顺,孝顺到整天琢磨这些事情,才能“写出这篇好诗来”。
&esp;&esp;讽刺值拉满。
&esp;&esp;贤妃母子和钟氏一族气得脸色瞬间铁青下来,但碍于人家是丞相,不好指责什么。
&esp;&esp;何况他说的是实话,又不是污蔑。
&esp;&esp;三皇子头脑风暴。
&esp;&esp;他在思考丞相怎么知道他找外祖父代笔的,是消息走漏了,还是丞相有什么厉害的情报网?
&esp;&esp;如果是后者,那样也太可怕了!
&esp;&esp;贤妃也面色阴晴不定。
&esp;&esp;她同样怀疑丞相消息过于灵通,甚至怀疑丞相是不是提前知道她拾人牙慧、学着昭仪作诗了。
&esp;&esp;昭仪是四皇子的生母,这个主意最初是老四母子出的。丞相是昭仪的表兄,两边天然就是同盟,故意在这个场合戳穿,肯定是为昭仪母子出气。
&esp;&esp;不然贤妃想不到丞相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破坏了陛下的生辰宴,对他有什么好处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