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34章(2 / 3)

加入书签

还不是挖墙脚一挖一个准?

&esp;&esp;不会吧,不会真有皇帝觉得人家大才眼巴巴想要儿子入宫给皇子们当出气包小奴才吧?

&esp;&esp;谁家呵护长大的宝贝儿子愿意遭这种罪,施恩都施不到点子上。

&esp;&esp;宫里的先生要是真那么优秀,怎么你夏帝还整日想着拉拢外头野蛮生长的大才呢?大才人家自己不会教孩子?

&esp;&esp;嬴家还是很给力的。

&esp;&esp;他们很快查到了几个伴读家中的高官都是什么性子。

&esp;&esp;针对夏帝的心腹,那就不能以秦国的名义接触,人家不会投靠秦国的。他们需要的是让这些夏人自己内斗,所以最好假装成皇子的人前去拉拢。

&esp;&esp;渐渐长成的皇子企图培植自己的势力,谁听了都不会觉得有问题。

&esp;&esp;针对还没站队的高官,则是另一套操作方法。能拉拢的拉拢,不能的就挑拨关系。

&esp;&esp;剩下那些对夏帝没什么滤镜却脾气孤傲的大才,才是重点。他们怎么忍得了夏帝的狂妄自大,肯定会心生怨怼。

&esp;&esp;秦政很快针对性地布置下了应对之策。

&esp;&esp;等笼络到他们,就无需再事事通过嬴家行动了。他们本就有儿子在宫里,每旬都有回家的机会,可以通过这些伴读捎带信件回去。

&esp;&esp;宫里反倒不会查伴读们的行囊。

&esp;&esp;事情的进展比父子俩预计得还要顺利,可见对方积怨已久。

&esp;&esp;不是没人想过跳槽,只是不太了解别国的情况。尤其是夏国一直在宣扬迟早能一统天下,弄得大家也不敢轻易去别国投效。

&esp;&esp;万一去了之后无法力挽狂澜,反而跟着三国一起沉船,岂不是很亏?

&esp;&esp;但是如今朝中已经达成了培养秦国质子的共识,质子迟早会成为新一代秦王。在他继位前,秦国大概率灭不了。

&esp;&esp;在这个前提下,他们接触到这位质子的文章,发现这是条潜龙,自然就会倒戈。

&esp;&esp;扶苏撑着小脸提他爹代笔:

&esp;&esp;“我就是个帮阿父写东西的。”

&esp;&esp;秦政搂着他坐在自己腿上:

&esp;&esp;“阿苏辛苦了。”

&esp;&esp;他们必然要做两手准备,秦政不能亲自动笔写,万一有人告发后拿着文章出来比对字迹,他会很被动。

&esp;&esp;扶苏写就不一样了,他随便挑个以前学过的字迹写,保管怎么对比都找不出书写者来。

&esp;&esp;扶苏最后选择了秦稷的笔迹。

&esp;&esp;他阿父的文章有气吞山河之势,历代秦王里霸道到这个地步的,只有昭襄王秦稷。

&esp;&esp;——大秦的府库里存有先王们的手书,扶苏就是跟那个学的。

&esp;&esp;他总不能选个稳重内敛的字迹,来抄写这种睥睨天下的文章。风格太割裂了,会让人看着觉得不对劲。

&esp;&esp;不过秦稷这家伙锋芒过盛,远不如秦政沉稳。幸而秦国质子才十三岁,十三岁的时候少年轻狂是合理的,以后变得沉稳了也不会显得奇怪。

&esp;&esp;秦政听完颔首:

&esp;&esp;“你在嘲讽昭襄王。”

&esp;&esp;扶苏顾左右而言他:

&esp;&esp;“好像没有墨了,阿父你帮我磨一点。”

&esp;&esp;他们写东西是屏退了侍从的,研墨也只能自己来。秦政好脾气地伸手替他又磨了一些,看着他把文章抄完了。

&esp;&esp;针对不同的大才,要写不同的文章。

&esp;&esp;投其所好,才能引起共鸣。

&esp;&esp;要让大才觉得公子正是自己的知音,他们两人的政治主张完美契合,绝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君臣。

&esp;&esp;这样,大才们才会更快地投入大秦质子的麾下,并心甘情愿地为他奔走,肝脑涂地。

&esp;&esp;这招秦政屡试不爽。

&esp;&esp;毕竟大秦群臣就是这么上套的。

&esp;&esp;他跟李斯谈法,跟王翦谈兵,跟尉缭谈天下。人才都不懂怎么笼络,光靠君威谁搭理你。

&esp;&esp;扶苏双眼亮晶晶地看着阿父。

&esp;&esp;秦政问他在看什么。

&esp;&esp;扶苏人小鬼大地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