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2 / 3)
秦政倒是觉得问题不大:
&esp;&esp;“将军老当益壮,还有的是机会在战场上发光发热。”
&esp;&esp;秦王也深以为然。
&esp;&esp;白起、王翦都是老将,大将军年纪和他们差不多,还是能赶上一统天下的。
&esp;&esp;如今夏国没了这位大将,剩下的将军能力略逊一筹。暂时还没培养出能接班的将领来,就算培养出了估计也白搭。
&esp;&esp;这十几年夏帝韬光养晦,不知道在养个什么劲。现在看他那副样子,秦王怀疑他在私底下苦读兵书。
&esp;&esp;十多年了,兵书琢磨透了,所以重新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esp;&esp;没有御驾亲征不要紧,调度大军的还是他,军功还在他身上。将军只是替他打仗的棋子,他把大局布好,将军做个执行人就行了。
&esp;&esp;夏帝自以为自己表现不错。
&esp;&esp;看他多懂抓大放小啊!他可是只做整体的调度,具体怎么打他都没插手的!比起某些亲自画阵图不许将军自作主张的家伙,他可太信任将军们的能力了!
&esp;&esp;秦政:……朕无话可说。
&esp;&esp;夏帝是真情实感地觉得自己的布局很不错,渊国战场上的成果估计还助长了他的气焰。
&esp;&esp;至于后续被秦国打爆,那绝对不是他布阵上存在疏漏,单纯就是秦人狡诈。
&esp;&esp;——可提前预防敌人袭击本来也该是统筹全军的大将应该顾虑到的问题才对。
&esp;&esp;秦政觉得打夏国没什么好看的了:
&esp;&esp;“夏帝要是坚持自己当元帅,夏国应该很快就能覆灭。”
&esp;&esp;秦王心情不错:
&esp;&esp;“朕在夏国境内策反了许多文臣武将,这些都是助力。夏帝虽多疑,却总是多疑不到点子上,不曾发现端倪。”
&esp;&esp;无效多疑,还容易遭人诟病。
&esp;&esp;秦政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策反了许多文臣武将”是个什么意思。
&esp;&esp;片刻后,他轻笑了一声。
&esp;&esp;所以夏国现在看起来是个运转正常的国家,等和秦国正式开战之后,就能让夏帝见识一番什么叫“地方上闻风而降,中央里全是反贼”?
&esp;&esp;有点惨了。
&esp;&esp;势力最大的夏国都这样,渊国和蛮国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蛮国人其实不太容易拉拢策反,可能会稍微麻烦些。
&esp;&esp;秦王最后说了一句:
&esp;&esp;“朕当初三十九岁一统天下,如今也有三十三了。再活一世,总不能成就还不如前世。”
&esp;&esp;虽然今生因为秦国境内百废待兴的缘故,先天条件太差,浪费了他很多时间打基础。但秦王觉得这不是拖沓的理由,反正他得在三十九岁之前完成大一统。
&esp;&esp;秦政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esp;&esp;“合该如此。”
&esp;&esp;秦军收到指令,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和夏国回援的大军死磕,专注拿城。
&esp;&esp;夏国大军还在渊国边境被牵制着呢,剩下的这点兵力压根做不了什么。
&esp;&esp;他们要是想调动大量士兵过来夺城,就得消耗大量粮草。
&esp;&esp;赶路的时候耗粮可是很多的。
&esp;&esp;而且赶路只是单纯挪地方,不是打仗。这部分军粮属于额外支出了,至少在夏国的账面上属于本不必要浪费的耗损。
&esp;&esp;类似的耗损多了,夏国肯定吃不消。
&esp;&esp;秦国准备通过赶路消耗夏国军粮,等夏国没粮了,打他们将会更加轻松。
&esp;&esp;同时,隔壁渊国也好不到哪儿去。
&esp;&esp;渊国被夏人打出了火气,夏军撤退他们可不会放任。届时少不得追出来打,泄愤的同时也能顺手抢一点夏国城池。
&esp;&esp;但秦国打的城池是驻军少的,渊国打的是驻军多的。拼损耗肯定是渊国吃亏,长此以往就能形成优势压制。
&esp;&esp;此前夏国军队在南方和渊人对战,只听说今年天冷。当真正北迁去追击秦人时,才见识到了今年到底有多冷。
&esp;&esp;夏国士兵的衣服比秦国士兵的要单薄得多,被冻得瑟瑟发抖。
&esp;&esp;秦国立刻抓住机会扩大优势,专挑最冷的清晨或者夜间出动。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