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章(2 / 3)
esp;&esp;扶苏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esp;&esp;“天灾频发,若一直任由庶民自行耕种,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太差了。其实儿臣早有想法,认为特殊时期应当实行特殊的农桑政策。”
&esp;&esp;秦王父子还没听明白。
&esp;&esp;秦政已经秒懂:
&esp;&esp;“既然大秦的村落可以实行军事化的管理,那么在种田上自然也可以。以屯田的形式耕种,安排无田的庶民集体劳作,便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esp;&esp;屯田制从来都不是只有军人参与的,这里头存在多种操作方式。
&esp;&esp;其中民屯就是给民众提供田地、工具、种子等物,让他们听从官吏的安排。最后的收成按比例上交,留下自己够吃的,剩下都充作军粮。
&esp;&esp;代换到大秦,就是交给府库,为了接下来应对天灾作赈灾粮食用。
&esp;&esp;屯田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农民种得多也不会多给。一般就是给够吃的量,剩下的产量再多也和屯户无关。
&esp;&esp;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招好用,太平年间就不太行了。
&esp;&esp;首先,寻常庶民不太受得了军事化的管制。其次,谁不想给自家攒点家底?
&esp;&esp;而且屯田一般会伴随着别的好处。
&esp;&esp;扶苏补充道:
&esp;&esp;“庶民都被聚集起来管束,便不容易闹事生乱。等到农闲时节,还可以安排他们集体劳作,去修建水利等。”
&esp;&esp;秦王眼前一亮。
&esp;&esp;这和徭役不一样,但是却能做徭役时需要庶民做的事情。如今天下各地都等着大秦去打理,这些事情真的缺人干。
&esp;&esp;何况水利这东西就不存在不需要修建的情况,哪怕用不上新建,也得修缮原有的水利工程。
&esp;&esp;当然,集体劳动都是次要的。
&esp;&esp;屯田制在天灾时期最主要的好处还是集体种粮。
&esp;&esp;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产量,集体管控就方便中央调度。若是可以,所有庶民都参与屯田才是最理想的情况,能大大提升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
&esp;&esp;现代天灾文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政府接管田地,然后安排人集中耕种,保证灾害下的基础粮食产量。
&esp;&esp;大秦如今的优势在于——
&esp;&esp;玄景很快意识到此举可行:
&esp;&esp;“庶民以前种田本来就吃不饱,只要这么做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肯干。”
&esp;&esp;多余的粮食不分下来又如何?
&esp;&esp;总比自己单独种田饿死强。
&esp;&esp;现在年景不好,再不提高产量是真的有可能饿死的。即便是有地的庶民都能想明白,手里握着土地不代表什么,遇到天灾依然可能要全家饿肚子。
&esp;&esp;秦王看得更远:
&esp;&esp;“如今时令已乱,许多农人种地的经验已经派不上用场。他们自行耕种的产量只会越发削减,时间一长,自然会羡慕屯户能吃饱。”
&esp;&esp;先用里村的军事化管理让各国庶民习惯这样的看管,有天灾打击的情况下他们应该会接受得更快。
&esp;&esp;等他们接受了这一点,再进一步的军事化集体种田,自然也能慢慢接受。何况还有甜枣吊在跟前,算是双管其下了。
&esp;&esp;最后,全国都是集体种植。
&esp;&esp;扶苏这招算计的不仅是当下,还有未来。想叫新生的秦朝扛过天灾延续下去,不用点特殊的法子怎么行?
&esp;&esp;等天灾过去,年景变好了,就可以放庶民出去自由耕种。
&esp;&esp;到那时,官府只需在该育种、该插秧、该追肥、该收割等操作的时令安排人提醒一二,不必再进行强制规范。
&esp;&esp;玄景忍不住感慨:
&esp;&esp;“特别之时行特别之政吗?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
&esp;&esp;玄景虽然跟着父亲一起处理过大一统后的各项问题,后来也当过秦二世。不过最初到底是秦王在执政,他就是个辅助的太子,更多时候是听令行事。
&esp;&esp;后来等他继位时,秦王比正史上多活了好些年。所以传到他手上的大秦平稳得多,相比之下就不如扶苏饱受磨练。
&esp;&esp;能力上玄景不一定比扶苏差,但是经验上绝对不如扶苏丰富,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