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红楼之挽天倾 第660节(3 / 3)

加入书签

与当初尸位素餐的五军都督府也没有什么两样。

&esp;&esp;如果不是年前,他用了贾子玉整军,此刻再以京营剿寇,无疑雪上加霜!

&esp;&esp;不过,当初让几人进军机处,原就想着“拆庙搬菩萨”,借此架空五军都督府,如今京营兵权已为他这天子所掌控,对军机处也可稍加调整了。

&esp;&esp;三人脸色一变,心头有股不好的预感。

&esp;&esp;而杨国昌和韩癀等人都是惊讶地看向崇平帝。

&esp;&esp;没有失陷,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esp;&esp;都是下意识将“人云亦云,听风是雨”的圣训抛在脑后,其实崇平帝还是在暗戳戳指着魏王封妃大典时候,文武百官都跟着附和的事儿。

&esp;&esp;崇平帝面色平静,转而看向一众沉默不语的阁臣,道:“子玉提前布置骑卒在汜水关以逸待劳,敌寇轻敌冒进,骑卒奔袭,为官军大败,几乎全歼三千来敌!”

&esp;&esp;此言一出,含元殿中顿时陷入短暂的安静。

&esp;&esp;韩癀首先打破沉默,慨然道:“首战告捷,一战歼敌三千骑卒,这后面的仗就好打了。”

&esp;&esp;施杰面色振奋,朗声道:“韩阁老所言甚是,贼寇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实兵马精锐也就几千人,正是这几千人,才攻府破县,长驱直入,一旦剿灭主力,余下附逆贼寇,短时间内就容易清剿。”

&esp;&esp;施杰身后的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杭敏,也点了点头道:“圣上,据微臣所知,原本高岳所部有三四千贼人,纵河南都司不及细察,或许贼寇有着四五千人,如今也剿灭一大半,贾大人此行共派四万精骑,几乎是我大汉京营的七八成骑卒,以强击弱,贼寇破灭只是时间问题!所难之处,在于镇抚贫苦百姓,将裹挟从贼的百姓视作民变处置,而非造反,不过,如今赈济粮秣,听说贾大人已有预备,臣以为平复河南之乱,确在旦夕之间。”

&esp;&esp;可以说,在场中人,这位武选清吏司郎中从来就没有担心过朝廷是否会取胜,因为京营前后派了八万步骑。

&esp;&esp;至于骑卒,更是调拨了八成,当然都是轻骑,如此兵力再不赢,反而奇怪。

&esp;&esp;崇平帝道:“粮秣问题,贾子玉提前解决,不用中枢操心,至于开封府还有裹挟百姓,仍在五六万众,朝廷不可疏忽大意。”

&esp;&esp;众臣闻言,连忙拱手称是。

&esp;&esp;柳芳、金孝昱三人则脸色阴沉,倍感窝囊。

&esp;&esp;史鼎却拱手道:“圣上,河南方面虽有军需粮秣供应充足,但都司兵马不整,亟需校练,臣在军机处于筹画无计,还望圣上允准臣前往河南助贾子玉一臂之力!”

&esp;&esp;他一个武侯,与一帮小辈窝在军机处,也没有什么意趣可言,如果去河南,如果立下功劳,说不得就能出镇地方,为一省大员。

&esp;&esp;崇平帝目光落在史鼎身上,沉吟片刻,道:“贾子玉先前在奏疏上倒未说需得朝廷拣派人手相助,况且,如今军机处尚有不少事务需得史卿。”

&esp;&esp;这史鼎才具尚可,只是与南安、北静两家还有些夹缠不清,等征询子玉之意后,将其调入五军都督府接替柳芳职位,制衡南安、北静两王,至于柳芳,无才无德,回家待着,省的贻误军机。

&esp;&esp;如果不是担心太过刺激正在边关整军的南安、北静两王,他对五军都督府也会有所调整。

&esp;&esp;史鼎心头虽有些失望,但只能拱手遵旨。

&esp;&esp;崇平帝道:“昨日大理寺卿王恕上疏,劝戒朕制怒,并对云南道御史龚延明不可因言而罪,许卿,你怎么看?”

&esp;&esp;说着,就看向老神在在的许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